最近,網(wǎng)上有篇文章傳得特別火,標題就挺唬人的,說是一臺賣三十多萬的車,叫什么“猛士M817”,居然敢直接跟上百萬的那些頂級越野車叫板,而且還是靠著華為的智能駕駛技術。
這篇文章一出來,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,這事兒靠譜嗎?
三十多萬,就能買到過去想都不敢想的、帶著軍工背景和華為頂尖科技的“陸地坦克”?
這到底是廠家宣傳的噱頭,還是咱們的國產車真的已經(jīng)厲害到這個地步了?
今天,咱們就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,不講那些虛頭巴腦的,就實實在在地把這背后的事兒給聊透徹。
首先,咱們得把一些基本信息給對對號。
文章里提到的“猛士M817”,其實在市面上,它的真名叫“猛士917”。
這個名字的小出入倒不是什么大問題。
關鍵在于價格,文章里說的“31.99萬起售”,這個數(shù)字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。
因為只要稍微上網(wǎng)查一下就知道,真正的猛士917,它的售價是在六十多萬這個級別的,跟三十萬完全是兩回事。
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那個一小時訂單就快上萬臺的火爆場面,很可能也是把其他一些熱門車型,比如某些同樣跟華為合作、價格更親民的車的市場表現(xiàn),跟猛士這個高端形象做了個“嫁接”。
這么一寫,故事性一下子就上來了,一個“價格屠夫”的形象躍然紙上,確實很吸引眼球。
但是,如果我們僅僅因為這些數(shù)字上的出入,就認為這篇文章是胡說八道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恰恰相反,雖然文章里的一些具體細節(jié)可能為了傳播效果做了些藝術加工,但它點出來那個最核心的大方向,卻是千真萬確、正在我們身邊發(fā)生的巨大變化。
這個變化就是:咱們中國的汽車工業(yè),正在用一種全新的思路——“智能化”,來徹底改寫硬派越野這個圈子的游戲規(guī)則。
過去咱們一提到硬派越野,腦子里是什么?
是豐田的陸地巡洋艦、普拉多,是Jeep的牧馬人。
這些車為什么牛?
因為它們機械素質過硬。
結實的大梁車身、排量巨大的V6、V8發(fā)動機,還有那個被越野老炮兒們奉為神器的“三把鎖”(差速鎖)。
說白了,它們就像一把做工精良的瑞士軍刀,每一個零件都透著可靠和皮實。
開著這樣的車去翻山越嶺,靠的是發(fā)動機轟鳴帶來的底氣,和駕駛員憑借多年經(jīng)驗對機械的精準操控。
這是機械時代的巔峰,也是它們的信仰所在。
然而,以猛士917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硬派越野車,卻壓根不想在別人最擅長的老賽道上硬碰硬。
它們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路,可以說是“換道超車”。
它們的核心競爭力,不再是比誰的發(fā)動機缸數(shù)多、排量大,而是比誰的“腦子”更聰明。
咱們就拿動力來說。
猛士917用的是一套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(tǒng),發(fā)動機排量只有1.5T。
很多人一聽,1.5T?
能帶動這么個大家伙去越野嗎?
這就是傳統(tǒng)思維的局限了。
在這套系統(tǒng)里,這臺1.5T發(fā)動機很多時候扮演的是一個“超級充電寶”的角色,它的主要任務是發(fā)電,真正驅動車輪的是動力更猛、響應更快的電動機。
電動機的優(yōu)勢是什么?
就是它能在你踩下“油門”的瞬間,就把最大的扭矩釋放出來,根本沒有傳統(tǒng)燃油車那種需要等轉速攀升的過程。
所以,這套系統(tǒng)綜合起來的功率,能媲美一臺6.0升排量的傳統(tǒng)發(fā)動機,動力感受上甚至更直接、更狂暴。
更關鍵的是,它解決了越野車最大的痛點——油耗。
過去開大排量越野車,百公里油耗動輒十五六升甚至二十升,加油站簡直是第二個家。
而現(xiàn)在,猛士917在沒電的情況下,油耗也只有七升多,這就徹底把“越野”和“油老虎”這兩個詞給分開了。
如果說動力系統(tǒng)的變革是顛覆性的,那智能化的加入,就更是科幻級別的了。
原文章里提到的那個場景,雖然細節(jié)可能有所潤色,但反映的技術方向是完全正確的。
猛士917車身上裝了好多“眼睛”,包括好幾顆激光雷達和十幾個高清攝像頭。
這些東西可不是擺設,它們能實時地把周圍的路況看得一清二楚,生成一個三維立體的環(huán)境模型。
然后,把這些信息交給車里那顆由華為提供的“最強大腦”——智能駕駛計算平臺。
這個“大腦”的算力非常驚人,它能在一瞬間分析出前方的路是沙地、是巖石還是陡坡,然后計算出四個輪子分別需要多少動力,才能最穩(wěn)、最安全地通過。
這就導致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:過去,越野是“人與機械的對話”,極度依賴駕駛員的經(jīng)驗和技術。
一個老司機能通過方向盤和座椅傳來的細微震動,判斷出車輪是不是要打滑了。
而現(xiàn)在,越野變成了“智能系統(tǒng)對物理世界的精準掌控”。
在你還沒感覺到要打滑的時候,電腦已經(jīng)提前預判并調整好了。
就像文章里說的,在那種大角度的斜坡上,車輛能自己穩(wěn)住姿態(tài),幾乎沒有側滑。
這不是說人的經(jīng)驗沒用了,而是在強大的科技輔助下,越野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了,安全性和通過能力卻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過去需要苦練多年的“絕活”,現(xiàn)在可能只需要按一個鈕,車輛就能幫你優(yōu)雅地完成。
這就像是當年智能手機的出現(xiàn)。
在iPhone出來之前,諾基亞、摩托羅拉還在比誰的手機信號好、誰更耐摔。
結果蘋果一出來,直接用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(tǒng)和應用商店,告訴大家手機的核心不再是通話和短信,而是軟件生態(tài)和用戶體驗。
今天,中國新能源越野車正在做同樣的事情。
當豐田和Jeep還在強調它們的差速鎖有多可靠時,我們的車企已經(jīng)開始告訴你,我的智能算法芯片能模擬甚至超越差速鎖的功能,而且能應對更復雜的路況。
這種變化帶來的市場沖擊是巨大的。
根據(jù)一些行業(yè)報告的預測,到2025年,新能源車在硬派越野這個細分市場的占有率可能會超過65%。
這是一個非?膳碌臄(shù)字,意味著短短幾年內,市場的風向將徹底改變。
這背后,不僅僅是一款車或一個企業(yè)的成功,而是中國在新能源技術、在智能科技、在整個汽車工業(yè)鏈條上的全面崛起。
過去,我們是規(guī)則的追隨者;而今天,在這場由電力和算力主導的全新競賽中,我們正昂首闊步地成為規(guī)則的制定者。
那些曾經(jīng)被我們仰望的百年品牌,如果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,或許真的會發(fā)現(xiàn),它們引以為傲的“機械信仰”,正在被新一代的“智能科技”所悄然瓦解。